【健康科普】鼠疫的全面认识与科学应对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05日 点击数: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人类历史上共出现3次鼠疫大流行,造成全球约1.6亿人死亡,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多个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发现自然染疫动物90多种,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图片

二、鼠疫的传染源是什么?  
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了鼠疫病菌的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等)和其他野生动物,肺鼠疫病人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人类对鼠疫没有天然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

图片

三、鼠疫是怎么传播的?  
1、媒介传播:鼠蚤叮咬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加工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而造成感染。
3、呼吸道传播:经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4、消化道传播:通过进食被鼠疫菌污染的食品或生食染疫动物经消化道感染,引发肠鼠疫。

图片

四、鼠疫有哪些临床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多为2-3天,个别可达8-9天。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剧、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腺鼠疫可出现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单侧淋巴结肿大、疼痛;肺鼠疫可出现咳嗽、胸痛、血痰、粉红色泡沫痰。
五、鼠疫的预防措施 
居民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
1、野外活动或作业时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裤、长袖上衣,必要时穿高筒靴或防蚤袜。
2、避免前往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更不能剥食旱獭、鼠、野兔等动物
3、在疫区内发现不明原因的死鼠、死獭,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及淋巴结肿大的高热病人,应尽快到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应戴好口罩,并勤洗手。
5、若去过疫区或接触了鼠疫患者,应居家隔离观察;出现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任一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疫区旅游活动史。
医疗机构防控要点  
1、预检分诊: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发热患者询问疫区接触史,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报告。
2、隔离:坚持就地、就近原则,对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单人单间隔离;确诊病例可多人同室隔离。
3、个人防护。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应着相应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加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屏,同时,严格执行个人防护装备的穿脱顺序,注意手卫生。
4、消毒措施:包括日常清洁消毒和终末消毒。
5、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应焚烧处理或交由取得当地集中处置废物资质的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置。
六、什么是“三不三报”制度?
“三不”指: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三报”指:发现不明原因病死鼠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