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传染病防治宣传——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为“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
结核病防控形势严峻,科学认知是关键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肺、淋巴结、骨骼等多个器官,其中肺结核占比超80%。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超1000万例,我国仍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耐药性结核、合并HIV感染等复杂病例的增多,对防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肺结核有哪些症状?
肺结核病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也可有胸痛、胸闷或呼吸困难。另外也常见低热(午后低热,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有高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等。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经济、简便,是目前肺结核诊断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若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时应警惕是否得了结核病,及时就医诊疗。
肺结核是怎么传播的?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结核杆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喷出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含菌飞沫可被他人吸入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肺结核?
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例如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糖尿病患者;另外,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医疗卫生人员也极易感染。
肺结核如何治疗?
治疗肺结核要严格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早期:早诊断、早治疗;
联合: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药物治疗;
适量:适当的药物剂量;
规律: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
全程:完成全疗程,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按要求接受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肺结核患者如果不规范治疗或擅自停药易导致耐药,若是出现耐药,会增加治疗成本,降低治愈率。
出现疑似肺结核症状怎么办?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者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痰中带血等症状,需要高度警惕结核病的发生,须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排除结核感染的可能。
如何预防肺结核?
1、及时就诊: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痰中带血、低热盗汗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要立即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2、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住口鼻,勤洗手、多通风;
3、增强免疫力:加强营养,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染结核;
4、患者隔离:居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对患者的居住场所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应该加强营养,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保证充分休息,不宜过度劳累;
5、接种疫苗:新生儿接种卡介苗(BCG),能有效预防儿童结核感染,减少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发生。
6、高危人群定期筛查: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密切接触者建议每年做胸部X光或结核菌素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