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从病原认知到科学防控——教你认识基孔肯雅热
一、疾病概述与流行特征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当前正值夏季高温多雨时节,白纹伊蚊进入快速繁殖期,加上国际人员往来频繁,我们面临着输入性传播与本地扩散的双重风险,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
二、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是什么?
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播媒介与机制: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
三、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感染者通常经历3-7天的潜伏期(范围1-12天),随后出现临床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
四、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个人预防措施:
1.疫点周边或蚊虫活跃区域,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室内可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
2.室内积水管理。水培植物定期彻底换水,同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也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定期检查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防止积水。
3.天台、阳台及门前屋后积水管理。定期疏通管道,避免堵塞积水。及时清理阳台、天台、庭院内的可储水容器,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
4.室内灭蚊。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如室内发现有成蚊滋扰时,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此外,蚊虫较多区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
(二)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出行前查询疫情: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目的地基孔肯雅热流行状况;防护物品准备: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含避蚊胺驱蚊剂、便携蚊香等;返程后健康监测:2周内仍需做好防蚊叮咬措施,若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2.医疗机构预防措施: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
3.政府部门预防措施: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指导群众防蚊灭蚊;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提示旅行者预防境外感染;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
基孔肯雅热作为蚊媒传染病,防控核心在于全民参与的灭蚊行动,通过清除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护和识别早期症状及时就医,可有效阻断传播链,防止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