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点文章
- 02-16浅谈DRG与DIP支付方式
- 10-22王不留行籽的耳穴贴压
- 06-02“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 03-29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06-21食品安全宣传周 | 尚俭崇信,守护阳光下的盘中餐
医院动态
【健康科普】中药特殊煎法知多少?
在煎煮中药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药物存在特殊煎法,不宜直接与群药共煎——这常常给很多患者造成困扰。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中药特殊煎法。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不仅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疗效,而且可以避免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一、先煎
1. 定义与目的
先煎是指在煎煮中药时,需要先将这些药物放入锅中单独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共同煎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药效或降低毒性。
2.常见药物种类
(1)矿物、贝壳类:如石膏、磁石、龙骨、牡蛎等。这些药物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在短时间内煎出。先煎可以使其在高温下充分溶解,释放出有效成分。
(2)有毒药物:附子、乌头等。先煎可以降低这些药物的毒性。这些药物的毒性成分往往可以在高温下逐步分解,而有效成分则不过多受高温影响。
二、后下
1. 定义与目的
后下是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时,再放入锅中煎煮较短时间的药物。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因长时间煎煮而被破坏,从而保证药物的疗效。
2.常见药物种类
(1)芳香类:如薄荷、藿香等。这些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长时间煎煮会使其挥发,降低药效。
(2)解表类:如荆芥、紫苏叶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后下可以保证药效。
(3)有效成分不耐高温:如大黄、钩藤等。这类药物通常在发挥特定功效时需要后下。如大黄取其攻下作用时宜后下;钩藤在治疗高血压时宜后下。
三、包煎
1.定义与目的
包煎是将指定药物用煎药袋或可透水、不掉色的布包好,再放入群药里共泡共煎的操作。其主要是为了防止煎药后药液过于浑浊以及减少药液对咽喉、消化道的刺激。
2.常见药物种类
(1)细小的花粉种子矿物类药物:如蒲黄、滑石粉等。这些药物质量轻、颗粒小,易浮于药液表面而不利于煎煮,所以需要包煎来使其在煎药过程充分与药液接触。
(2)淀粉或粘液质含量高、易粘锅糊化或易致药液浑浊的药物:如车前子、五灵脂等。这些药物放在水里加热后会变得黏稠,导致糊锅或使药液不易清出,包煎就可很好地避免此类问题。
(3)含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这些药物的绒毛在煎煮过程中会脱落到药液中,直接服用可能引起咽喉刺激而咳嗽、呕吐,包煎或清药时使用双层纱布过滤都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四、烊化
1.定义与目的
烊化是指将药物单独放在容器内,隔水蒸至熔化的操作,主要针对一些胶质类或加热可溶解的药物,因其直接投入煎药锅中煎煮容易因受热不均而黏在锅的内壁上。经烊化的药物应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后服用。
2.常见药物种类
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粘稠度较大的蜂蜜在入药时也可进行此操作。
五、另煎
1.定义与目的
另煎顾名思义是指将药物单独煎煮,煮好的药汁再兑入其他药液中一起服用。此操作主要针对一些贵重药,因其价格昂贵故如此以使药物得到充分煎煮,而减少浪费。
2.常见药物种类
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六、冲服
1.定义与目的
冲服即药物不入煎剂,待服药时将药物兑入熬好的药汤中服用。主要针对一些贵细药(需碾成粉)或自然汁液类的药物。
2.常见药物种类
(1)贵细药:如川贝母、三七粉等。此类药物往往用量较小而价格相对高昂,多冲服而避免浪费。
(2)自然汁液类药物:如竹沥、生藕汁等。此类药物本就是液体,可与药液相溶,且过度熬煮可能会破坏其功效或改变其性状,因而多冲服。
(3)入水即化且高温易升华的药物:主要就是芒硝(玄明粉)。此药入水即化且遇高温直接升华为气态,入煎剂无法发挥其药效,不论外用内服均不宜煎煮,在用药前化入药液中即可。
七、煎汤代水
1.定义与目的
煎汤代水是指先将药物加足量的水煎煮,待煮好后取汁澄清,以此为水放入其他药物再进行煎煮。此操作适用于泥沙多或质轻量大的药物。
2.常见药物种类
(1)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此类药物泥沙大,直接煎煮易因受热不均而糊锅,且会引起患者口服依从性差,故采用煎汤代水或包煎来改善。
(2)用量大但质地松泡的药物:如竹茹、茅根等。这类药物的质地松泡,当用量大时,往往体积较大,若与群药共煎可能占满容器,或导致无法判断加水量。煎汤代水则可以解决此类问题。